3月13日的市场,被一份略低于预期的CPI数据搅动,大家似乎又开始押注美联储要提前“放水”了。美元指数应声下跌,但随后的反弹,又像是给这种乐观泼了一盆冷水。我认为,这背后反映的是美联储一贯的“太极”策略:既要控制通胀,又不能扼杀经济。
表面上看,2月份CPI同比增速从3.0%降至2.8%,核心CPI也从3.3%降至3.1%,通胀确实在降温。但如果我们仔细分析数据,就会发现一些问题。首先,能源价格的下跌是通胀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这并不代表整体经济的健康状况。其次,服务业通胀仍然居高不下,这与劳动力市场的紧张状况密切相关。
美联储真正关注的是“粘性通胀”,也就是那些不容易改变的通胀因素,例如房租和医疗保健。这些因素对通胀的贡献更大,也更难控制。因此,单凭一份CPI数据就断定美联储会提前降息,未免过于乐观。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和旧金山联储行长戴利都公开表示,目前降息并非当务之急。这种表态,其实是一种“口头管理”,旨在抑制市场对降息的过度预期。美联储深知,过度的市场乐观情绪可能会导致金融条件宽松,从而抵消紧缩政策的效果。
想想2013年的“缩减恐慌”(Taper Tantrum)。当时,美联储仅仅暗示可能缩减购债规模,就引发了全球市场的剧烈震荡。这次,美联储显然吸取了教训,更加注重与市场的沟通,力求在控制通胀和维持经济增长之间找到平衡。
从技术角度来看,美元指数的走势也印证了这种不确定性。虽然近期美元指数呈下跌趋势,但也在关键支撑位附近震荡。这意味着,市场对于美元的未来走向存在分歧。
汇通财经APP提供的技术分析显示,美元指数在103.2098附近存在强支撑,而上方则面临着重重阻力。RSI指标显示市场处于弱势状态,但DIF线也暗示短期可能出现反弹。
我认为,美元指数的未来走势将取决于美联储的政策信号。如果美联储继续坚持谨慎立场,美元指数可能会继续承压;但如果美联储暗示可能提前降息,美元指数则可能迎来一波反弹。
除了通胀和美联储政策,还有许多其他因素可能影响美元走势。地缘政治风险、金融市场动荡、甚至是一些突发事件,都可能成为影响市场的“黑天鹅”。
举个例子,如果俄乌冲突进一步升级,或者中东地区爆发新的冲突,避险情绪可能会推动资金涌入美元,从而提振美元指数。因此,在分析美元走势时,不能仅仅关注经济数据和政策信号,还要时刻警惕潜在的风险。
总而言之,当前的美元走势反映的是一个复杂而微妙的局面。通胀降温固然是好事,但我们不能因此放松警惕。美联储的“太极”策略,旨在维持经济的平衡,但也增加了市场的不确定性。作为投资者,我们需要保持冷静的头脑,密切关注市场动态,才能在风云变幻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