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講述了一位創始人從傳統創業到投身加密貨幣領域的跌宕起伏的經歷。從最初的創業項目受挫,到偶然發現區塊鏈技術並All in加密貨幣,再到經歷牛熊轉換、財富歸零,最終又重返加密行業,作者用親身經歷揭示了加密世界充滿機遇與挑戰的本質,以及在其中生存發展所需要的智慧與反思。
2016年,在進入加密世界之前,作者全身心投入了他的第三個創業項目——Digital Gorkha。這是一個針對實體場所的訪客管理與安保應用程序,旨在簡化訪客登記流程,提升安保效率。
Digital Gorkha成功籌集到了一些資金,但問題在於,投資者並非最佳選擇,這導致公司出讓了過多的股權。
儘管項目本身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收入,但由於股權結構混亂,加上產品本身缺乏真正的技術壁壘,Digital Gorkha在尋求A輪融資時遇到了巨大的阻礙。作為創始人,作者迫切希望為公司尋找到一種能夠建立技術護城河的方法,以扭轉頹勢,獲得融資。
在事業遇到瓶頸的同時,作者還面臨着來自家庭的巨大壓力。當時他婚期臨近,卻已經有六個月沒有領到薪水,甚至需要暫住在朋友家裡。可以說,那段時間,作者正面臨着事業和生活的雙重困境。
在一次深夜的谷歌搜索中,作者偶然發現了區塊鏈技術。由於他本身具有網絡安全背景,對加密技術有所了解,因此很快就掌握了區塊鏈的架構。在研究了區塊鏈的各種應用案例後,一篇關於基於區塊鏈的身份識別系統的博客激發了他的靈感。
作者意識到,Digital Gorkha擁有一個經過驗證的數據庫,涵蓋了20多個城市的100多個場所的訪客信息,每天記錄超過1000條訪客記錄。如果能將這些身份信息上鏈,就能打造出真正具有防禦力的產品。基於這個想法,GetXS應運而生,它是Digital Gorkha旗下一個基於區塊鏈的身份認證層。
作者開始向投資者推銷GetXS項目,但在2016年中旬,印度的風險投資家們對區塊鏈投資還非常陌生。他向多位天使投資人和大型基金推銷,但沒有人看到其中的潛力。
經過六個月的艱苦嘗試,資金消耗殆盡,債務壓力巨大。同時,來自家庭的壓力也與日俱增。在這種情況下,作者別無選擇,只能幾乎白白出讓30%的股權,並因此離開了自己一手創辦的公司。投資了Digital Gorkha的房地產開發商不喜歡他在區塊鏈方面的探索,他們希望按照自己的方式經營公司。在精神和經濟的雙重壓力下,作者最終放棄了創業,開始在區塊鏈領域尋找工作。
離開Digital Gorkha後,作者同時做了三件事:創辦了Its Blockchain博客,記錄他在區塊鏈領域的學習心得;和一位新的聯合創始人一起,將GetXS作為一個獨立的創業項目重新啟動;在班加羅爾的一家IT公司擔任區塊鏈顧問一職。
當時,作者的收入僅夠勉強維持生計。就在這時,他想起了比特幣,並在2016年10月買入了第一枚比特幣。三個月後,當他再次查看價格時,發現它已經翻倍了。這次意外的收穫徹底改變了他的想法。
作者開始更深入地研究加密領域,尋找下一個像比特幣這樣的機會。他發現了以太坊和瑞波幣,並進行了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投資,結果在一個月內,他的投資組合增值了10倍。四個月後,作者辭去了工作,全身心投入加密貨幣領域。
辭職後,作者將Its Blockchain的關注點從區塊鏈轉向了加密貨幣,重點關注山寨幣和首次代幣發行(ICO)。有一天,他發表了一篇文章:《8月值得購買的十大加密貨幣》,結果服務器崩潰了。即便進行了三次升級,那個月網站的瀏覽量還是達到了15萬次。作者抓住了市場需求,加倍投入到這種清單式文章的創作中,流量最高峰時飆升到了100萬次瀏覽量。
在首次代幣發行(ICO)熱潮的推動下,Its Blockchain的流量暴增。作者開始變現,向加密投資者提供廣告、付費文章和咨詢服務。到2017年底,僅從Its Blockchain獲得的收入就超過了100萬美元。
在財富快速積累的過程中,貪婪逐漸佔據了上風。當時,每個人都堅信投資山寨幣是比比特幣賺錢更快的途徑。因此,在2018年1月,當山寨幣行情火爆時,作者將90%的比特幣換成了40多種山寨幣,打算長期持有。這成為他犯下的最大錯誤。
市場開始慢慢崩盤。起初,看起來只是正常的回調,反彈行情讓作者稍感安慰。他不斷告訴自己:「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因為忙着四處旅行、享樂,作者並沒有認真分析市場的風險,而是選擇性地相信那些能印證他偏見的推文。他以為市場總會給他回報。
當時,比特幣多次從6000美元的支撐位反彈,每個人都認為這個支撐位牢不可破,因此都選擇繼續持有,認為這只是一次健康的調整。然而,現實卻給了他們沉重一擊。
比特幣最終跌破6000美元,一路暴跌至3200美元。在4000美元左右時,作者終於認輸了,拋售了所有資產。最終,他的資產只剩下不到巔峰時期的5%,再次一無所有。
為了挽回損失,作者開始進行期貨交易。到2019年初,當比特幣漲到13500美元時,他挽回了30%的損失。
然而,橫盤行情讓作者苦不堪言,技術分析完全失效,他開始陷入連續虧損的困境。隨後,作者在Blockchain Whispers找了份工作,靠寫分析文章賺取比特幣。但他並沒有把這些比特幣存起來,而是把一切都賭在了期貨上。
然後,2020年3月來臨了,比特幣閃崩。作者被強制平倉,失去了一切。
作者深刻認識到,貪婪是投資者最大的敵人。當你賺到足以改變人生的財富時,要懂得見好就收,不要一味追逐無限的收益。
作者反思,過快提高生活標準可能會成為一種陷阱。當失去一切時,會讓人感到難以承受。
作者意識到,情緒化投資會讓人一敗塗地。只關注能印證自己偏見的信息,對明顯的危險信號視而不見是極其錯誤的。市場不會在乎你的想法。
2020年,作者徹底離開了加密行業,轉行去拍電影,這樣幹了一年。
但正如我們都知道的,沒有人能真正離開加密領域。 加密世界的魅力與機遇,始終吸引着那些曾經身處其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