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在厦门举办的“2025立体生态住宅暨第四代建筑创先趋势发布会”,与其说是行业交流,不如说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楼市回暖”的宣传秀。丁祖昱口中“一季度全国住宅成交总面积同比增长17%,一二线重点城市增幅超20%”的数据,不禁让人质疑:这真的是市场真实的回馈,还是开发商们自导自演的一场戏?要知道,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大的背景下,居民消费意愿普遍降低,购房作为一项大宗消费,真的能逆势增长如此之多?数据的背后,是否存在水分?又有多少是靠着降价促销、甚至是“首付分期”等手段堆砌出来的?与其相信这些美好的数字,不如多问一句:老百姓的钱袋子真的鼓起来了吗?
“绿色、安全、舒适、智能”——丁祖昱口中的“好房子”关键词,听起来美好,实则充满了概念炒作的意味。所谓的“第四代住宅”,真的能解决当下城市居民面临的居住痛点吗?还是仅仅是开发商为了提高溢价,玩弄的又一个新花样?要知道,高绿化率往往意味着更高的物业管理成本,智能家居也可能存在安全隐患和隐私泄露的风险。更何况,这些“高科技”的住宅,真的适合所有人群吗?对于老年人来说,智能家居可能反而是负担。与其追求这些华而不实的概念,不如踏踏实实地把房屋质量做好,把社区服务提升上去。
国贸地产荣登“中国房地产综合实力20强”,固然可喜可贺,但其“突围”之路,真的值得其他房企效仿吗?自2022年布局“第四代住宅”以来,国贸地产的产品力排名连续四年跳跃,这背后离不开巨额的资金投入和营销宣传。然而,这种“高举高打”的模式,真的具有可持续性吗?“福州3个四代宅标杆项目”、“交付的国贸天琴湾已成行业标杆”、“南京国贸天琴华樾、上海国贸西郊海上等高端项目”,这些光鲜的案例背后,又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成本?要知道,房地产开发是一项高风险的行业,过度追求规模和速度,很可能导致资金链断裂,最终损害购房者的利益。国贸地产的“突围”,更像是一场资本的游戏,而购房者,往往是这场游戏的最终买单人。
2025年,“好房子”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看似是我国住房政策从“居者有其屋”向“居者优其室”的跃迁,实则隐藏着权力对美好居住的定义权。“好房子”的标准究竟是什么?是由政府主导,还是由市场决定?是由专家定义,还是由老百姓说了算?如果“好房子”的标准最终沦为政府和开发商的“一言堂”,那么所谓的“人居变革”,很可能只是一场空谈。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自上而下的定义,可能会进一步加剧房地产市场的权力寻租空间,让“好房子”成为少数人牟利的工具。
发布会上,原厦门市建设局副局长林树枝表示,厦门拥有全国领先的绿色建筑实践,是发展第四代住宅的沃土。尚恩设计合伙人周衍则认为,第四代住宅的核心是在舒适、隐私与生活关系间找到平衡。这些专家学者的观点,看似客观中立,实则与地产商的利益诉求高度一致。他们真的了解普通老百姓的居住需求吗?还是仅仅站在精英阶层的立场,为地产商的“创新”背书?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专家学者可能会为了获取利益,不惜牺牲学术良知,为虚假宣传站台。真正的“宜居”,不应该由专家学者和地产商来定义,而应该由每一个居住者来亲自感受。
林树枝还提到,第四代住宅应汲取当地文化养分,将闽南人“有厝有埕”的乡愁情结融入现代建筑。周衍则表示,国贸地产在厦门项目中融入燕尾脊、嘉庚瓦等文化符号,实现国际审美与在地文化交融。将闽南文化符号简单地堆砌在建筑上,就能代表对文化的传承吗?还是仅仅是为了迎合购房者的怀旧心理,提高楼盘的溢价?真正的文化传承,不应该停留在表面,而应该深入到建筑的灵魂之中,体现在对传统技艺的尊重,对社区文脉的延续,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追求。如果只是把文化符号当作营销的噱头,那么所谓的“文化住宅”,不过是一场拙劣的cosplay。
国贸地产在发布会上提出的“立体森态、文脉底蕴、人文友好”三大设计主张,听起来振奋人心,细究之下却空洞无物。所谓的“立体森态”,不过是在建筑外墙上堆砌一些绿植,就能营造出森林的氛围吗?所谓的“文脉底蕴”,不过是将一些传统建筑元素生硬地嫁接到现代建筑上,就能传承历史文脉吗?所谓的“人文友好”,不过是在社区里设置一些亲子互动空间,就能构建和谐的社区关系吗?如果设计理念只是停留在口号层面,缺乏具体的实施方案和可持续的运营模式,那么这些美好的愿景,最终只会沦为开发商的自吹自擂。
天 Instrument云颂项目位于厦门将军祠片区,号称要打造高密度老城区中的“空中花园住宅”。然而,在高密度老城区中建造“空中花园”,真的能改善人居环境吗?还是会加剧老城区的拥堵和环境污染?要知道,老城区的交通和基础设施已经不堪重负,新建高层住宅无疑会给老城区带来更大的压力。更令人担忧的是,“空中花园”可能会成为一种新的社会隔离机制,将富人与穷人隔离开来,加剧社会不平等。在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更应该关注社会公平和城市可持续发展。
樾云缦项目位于厦门翔安南部新城,以1.5容积率打造“空中缦墅”。在低密度新城中建造“空中墅院”,真的能让人回归自然吗?还是会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要知道,低密度住宅需要占用更多的土地资源,而土地资源是有限的。更令人担忧的是,“空中墅院”可能会成为一种变相的圈地行为,让少数人占据更多的土地资源,损害公众利益。在追求居住舒适度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学府锦缦紧邻厦门翔安双十中学与实验小学,以“书院规制”构建亲子友好型社区。在学校周边建造“书院规制”社区,真的能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吗?还是会加剧家长的教育焦虑?要知道,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让孩子成为考试的机器。更令人担忧的是,“学区房”可能会成为一种新的社会分层机制,让富人垄断优质教育资源,加剧教育不公平。在关注孩子教育的同时,更应该关注教育公平和社会流动性。
厦门以“海上花园城市”自诩,似乎为“第四代住宅”提供了天然的理想土壤。但仔细想想,这种“理想”是否只是建立在一种浪漫化的想象之上? 真正的生态,不是靠移植几棵树、建造几个空中花园就能实现的,而是需要对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进行系统性的思考和实践。真正的文化,也不是靠复制一些传统建筑符号就能传承的,而是需要对历史文脉、社区记忆和人文精神进行深入的挖掘和尊重。如果只是把生态和文化当作装饰品,那么“第四代住宅”的理想土壤,最终只会变成一片虚假的幻境。
此次发布会被誉为一场“人居标准的升级宣言”,但这种“升级”究竟是进步,还是地产商的自说自话? 真正的“人居标准”,不是靠高科技、高配置和高价格来衡量的,而是需要关注居住者的真实需求,尊重居住者的生活方式,提升居住者的幸福感。更重要的是,这种“人居标准”应该是普惠的,而不是只为少数人服务的。如果“人居标准”的升级只是让少数人享受更奢华的居住体验,而让大多数人望而却步,那么这种“升级”就失去了意义。
发布会最后,国贸地产声称,此次发布会开启了厦门“未来人居答卷”的篇章。但这张“答卷”最终是蓝图,还是空头支票,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真正的“未来人居”,不是靠一蹴而就的规划和建设来实现的,而是需要持续的创新、改进和完善。更重要的是,这种“未来人居”应该是开放的,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和技术发展。如果“未来人居答卷”只是停留在纸上谈兵,缺乏实际的行动和长期的 commitment,那么这张“答卷”最终只会变成一张废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