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加贸易摩擦升级,看得我直摇头。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办公室宣布,对原产于加拿大的菜籽油、油渣饼、豌豆等农产品加征100%的关税,水产品和猪肉也得交25%的关税。这事儿直接原因,是加拿大宣布要对中国的电动汽车、钢铁和铝产品加征关税。
商务部发言人也说了,加方这么搞是贸易保护主义,赤裸裸的歧视,损害中国企业的利益(来源:商务部网站)。但说实话,我个人觉得这背后没那么简单。中加关系一直不温不火,之前孟晚舟事件就闹得挺僵。这次加征关税,恐怕是两国关系进一步恶化的体现。
不过,加拿大农业对华依赖度高,这次中方出手,加拿大农民恐怕要叫苦连天了。但话说回来,贸易战这玩意儿,伤敌一千,自损八百。中国消费者以后买加拿大农产品,估计也要多掏腰包了。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0.7%(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这数字一出来,不少人就开始担心通货紧缩了。虽然董莉娟分析说,一些领域价格有积极变化,但CPI都跌成这样了,老百姓的感受才是最真实的。
我身边不少朋友都说,现在挣钱越来越难,花钱也越来越谨慎。物价虽然降了,但感觉也没便宜多少,而且该花的钱还是得花。更重要的是,如果物价持续下跌,企业利润空间就会被压缩,投资意愿也会下降,这可不是什么好事。
希望有关部门能拿出真招实策,提振消费信心,别让CPI一路跌下去。毕竟,民以食为天,物价稳了,大家才能安心过日子。
住建部部长倪虹说,要提高住宅层高标准到不低于3米(来源:财联社)。听到这个消息,我第一反应是:终于要告别“压抑房”了吗?
现在很多新建住宅层高都偏低,住进去感觉空间狭小,压迫感很强。层高提高到3米,确实能改善居住体验。但问题是,层高提高了,房价会不会跟着涨?开发商会不会偷工减料,在其他方面降低成本?
而且,我觉得“好房子”的标准不仅仅是层高。房屋质量、小区环境、物业服务等等,都是影响居住体验的重要因素。如果只关注层高,而忽略了其他方面,那所谓的“好房子”也只是个噱头。更重要的是,住建部提到要推进收购存量商品房,这算不算变相救市呢?感觉味道不太对。
最高人民法院的工作报告提到,要惩治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侵权行为(来源:财联社)。这句话说得好,现在AI发展太快了,各种新应用层出不穷,但法律法规明显滞后了。
AI技术一旦被滥用,后果不堪设想。比如,AI可以用来生成虚假信息,侵犯个人隐私,甚至进行网络诈骗。如果对这些行为没有明确的法律约束,AI就会成为犯罪分子的帮凶。更可怕的是,AI算法歧视问题也逐渐暴露,算法偏见可能会加剧社会不公。
所以,在鼓励AI创新的同时,一定要加强监管,完善法律法规,确保AI技术在法律的框架内发展,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但要尽快行动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