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olas x Algo 搞的这个 Agent Skills Hackathon,说是为了推动 CreatorBid 生态系统发展,提升代理技能。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不过是又一场披着“创新”外衣的命题作文罢了。58 个人参赛,36 个项目“获批”,这“获批率”高的吓人,与其说是黑客松,不如说是交钱就能上的“创新补习班”。
这种活动,形式大于内容,看似热闹非凡,实则同质化严重。 大家都围着主办方划定的那几个框框里打转,生怕跑题。 真正有颠覆性、创新性的想法,在这种氛围下很难萌芽,更别说茁壮成长了。说白了,就是让一帮人绞尽脑汁,按照预设的剧本,去演绎一场“创新”的戏码。
这次黑客松设置了两大核心赛道:Bounty Track 和 Best Skills Track。Bounty Track 说是聚焦代理识别的具体痛点攻关,可到底什么是“具体痛点”?真的是开发者们挖掘出来的,还是主办方拍脑袋决定的? 我看八成是后者。 这种自上而下的“痛点”,往往脱离实际,缺乏真正的用户需求,最终只能沦为开发者们自嗨的舞台。
至于 Best Skills Track,嘉奖那些“具备卓越价值”的项目,更是个模糊的概念。 谁来定义“卓越价值”?是那些高高在上的“专家”评审团,还是真正使用这些技能的普通用户? 如果评判标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所谓的“卓越价值”,很可能只是符合了他们的口味,而忽略了市场的真实需求。 这种赛道设置,看似给了开发者们自由发挥的空间,实则暗藏着重重限制,把大家牢牢地束缚在主办方设定的框架之内。
黑客松的成果直接集成到 Olas Mech Marketplace,实现实时部署落地,听起来很美好。但现实往往是残酷的。且不说这些“成果”的质量如何,单就落地这一环,就充满了挑战。
首先,Olas Mech Marketplace 的用户规模有多大?有多少用户真正需要这些 Agent Skills? 如果用户基数太小,这些技术再好,也只能是空中楼阁,毫无价值。
其次,这些 Agent Skills 的易用性如何?如果操作复杂,学习成本高昂,用户根本不会买账。 技术只有真正被用户使用,才能产生价值。否则,再精妙的设计,也只能是开发者们自娱自乐的玩具。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这些 Agent Skills 是否真正解决了用户的痛点?如果只是为了创新而创新,为了技术而技术,最终只会沦为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这种“快速原型”式的开发,往往忽略了市场的实际需求,导致技术落地困难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