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上市公司年度“晒家底”的时候,如同被架上了解剖台,接受着各路“显微镜”的审视,回应着八方投来的或真诚或刁钻的提问。过去一年,别跟我提什么“稳中向好”,全球经济下行周期叠加国内结构性调整,用“水深火热”来形容都不为过。尤其是银行业,宏观经济的深度调整、信贷需求的疲软、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的重新定价,三重暴击之下,日子过得那叫一个“苦”。
要我说,邮储银行这情况,颇有点“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味道。背靠邮政集团这棵大树,坐拥“自营+代理”的独特运营模式,按理说应该稳如泰山。可现实是,别人感冒,它发烧;别人喊疼,它嗷嗷叫。当然,我并不是要全盘否定邮储银行的努力,只是想透过财报这面棱镜,看看它到底遇到了什么麻烦,以及这些麻烦背后隐藏的更深层的问题。毕竟,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容易二字。
邮储银行,2007年才成立,按辈分算,在国有六大行里绝对算“小弟”。正值血气方刚的年纪,本该一路高歌猛进,结果呢?营收增速像自由落体一样,一路向下。2024年,资产总额是上去了,17.08万亿,听着唬人,但营收增速只有可怜的1.83%。回想几年前,两位数的增长那都不叫事儿,现在呢?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就喘得跟老牛似的。
银行业都知道,利息收入才是大头。邮储银行也不例外,利息净收入占了总营收的八成以上。可问题就出在这儿,净息差持续走低,直接锁死了利息收入的增长空间。别跟我说邮储银行降幅低于行业平均水平,那是因为它之前基数高!现在大家都在一条船上,谁也别想独善其身。
眼瞅着利息收入靠不住,邮储银行也想搞点“副业”,发展非息收入。又是代销保险,又是信托理财,又是投资债券基金,听着挺热闹,但效果呢?只能说差强人意。看看人家工行、建行,非息收入占比都超过20%了,邮储银行还在18%徘徊,差距不是一般的大。转型不是喊口号,得真刀真枪地干才行。邮储银行,你可长点心吧!
更让人闹心的是,别人家银行好歹还能做到增收又增利,邮储银行倒好,辛辛苦苦忙活一年,归母净利润几乎原地踏步,只涨了0.24%,创下近12年新低!这可不是什么好兆头,简直是敲响了警钟。
净利润上不去,直接导致净资产收益率(ROE)跟着下滑。ROE可是衡量银行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邮储银行的ROE已经跌到近五年来的最低点,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它的赚钱能力正在变弱,投资价值也在打折扣。
要说邮储银行的“痛”,就不得不提邮政集团。遍布城乡的网点是优势,但也得为此付出高昂的代理费。这笔费用就像一个无底洞,源源不断地吞噬着邮储银行的利润。说白了,邮储银行就像是邮政集团的“提款机”,辛辛苦苦赚来的钱,一大半都进了别人的腰包。这种“寄生关系”到底还能维持多久?
老百姓也不是傻子,都知道把钱存定期利息高。邮储银行的定期存款占比越来越高,这固然能带来更稳定的资金来源,但同时也意味着要付出更高的利息成本。利息支出增速超过营收增速,这笔账怎么算都是亏。
更别提信用减值损失,这玩意儿就像银行的“坏账准备金”,计提越多,说明潜在的坏账风险越高。邮储银行的信用减值损失也在逐年攀升,这无疑给本就脆弱的盈利能力雪上加霜。
如果说盈利能力下滑只是“内伤”,那么资产质量恶化就是实实在在的“外患”。截止到2024年末,邮储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双双上升,成了六大行里唯一的“异类”。虽然它的不良贷款率长期低于1%,表面看起来还算稳健,但逆势而上,本身就说明有问题。
具体来看,个人贷款尤其是个人小额贷款,不良率飙升得最厉害。这说明什么?说明邮储银行的零售业务风险控制出现了漏洞,或者说,它为了追求更高的收益,放松了对贷款质量的把控。
关注类贷款,顾名思义,就是那些“有可能”变成不良贷款的贷款。邮储银行的关注类贷款余额也在大幅增加,这意味着未来不良贷款的压力会更大。别跟我说什么“零售贷款风险暴露快、处置也快”,掩耳盗铃罢了。
更隐蔽的风险在于正常类贷款的迁徙率。这个指标反映的是正常贷款变成不良贷款的速度。邮储银行的正常类贷款迁徙率已经连续三年上升,这意味着它的贷款质量正在悄悄恶化。
当然,邮储银行的拨备覆盖率还算不错,在六大行里排第二。但问题在于,它的拨备覆盖率降幅却是六大行里最大的!这说明什么?说明它正在通过降低拨备来“粉饰”利润,掩盖资产质量的真实情况。这种做法,无异于饮鸩止渴。
站在十八岁的路口,邮储银行迎来了它的“成年礼”。更大的体量,意味着更大的责任,也意味着更多的挑战。它不再是那个可以肆意奔跑的少年,而是要开始面对现实的残酷,做出艰难的抉择。
邮政集团这艘大船,是继续紧紧依靠,还是适时松绑?利息收入的天花板,是破釜沉舟地转型,还是得过且过地维持?资产质量的警报,是正视风险,刮骨疗毒,还是掩耳盗铃,粉饰太平?
“十八岁的邮储,前景可期、大有可为?” 郑国雨董事长的美好祝愿能否实现,恐怕不是一句口号就能决定的。未来掌握在邮储银行自己手中,就看它如何选择了。而我,作为一个旁观者,只能拭目以待,希望它能走出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