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出口退税新政难救外贸?跨境电商低价狂飙,Temu、Shein欧洲遇阻,物流烧钱何时休?

author 2025-05-01 37人围观 ,发现0个评论 DeFiNFT元宇宙Web3区块链技术

出口退税新政:救命稻草还是饮鸩止渴?

国务院常务会议背后的焦虑

2024年1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政策措施》,看似一剂强心针,实则暴露了中国外贸的窘境。2025年加大对跨境电商卖家的支持力度,明面上是帮助他们拓展美国以外的市场,实质上是应对美国日益严峻的贸易壁垒的无奈之举。出口退税,专用海外支付解决方案… 这些举措真的是雪中送炭吗?抑或是饮鸩止渴,让本就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中国跨境电商更加依赖政策输血?

自从1月27日起,通过指定跨境电商海外仓方式出口的货物,即使尚未售出,也有资格申请出口退税。这看似能缓解出口商的资金压力,但仔细想想,这种“未售先退”的政策,是否会滋生骗税行为?是否会将跨境电商引向更加粗放的发展模式,更加依赖低价倾销而非技术创新?

数据背离:出口增长的真相与谎言

贸易额增长的“水分”:合作协议的幻象

“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德国和英国等市场与中国的贸易额在第一季度均显著增长…” 看到这样的新闻,我总是忍不住皱眉头。显著增长?增长多少?背后又是什么原因?新签署的促进合作协议?呵呵,这种官方辞令听听就好。这些协议能真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订单吗?亦或是仅仅是地方政府为了完成指标,粉饰太平的政治秀?

这些所谓的“增长”,有多少是靠牺牲利润换来的?有多少是靠透支未来的发展潜力换来的?我们真的需要这种虚假的繁荣吗? 真正应该关注的,不是贸易额的数字游戏,而是中国出口商品的附加值,是我们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如果只是继续靠低价倾销,靠消耗资源和环境,就算贸易额翻十倍,又能说明什么呢?

跨境电商的“狂飙”:Temu、Shein们的新战场

美国市场的“弃守”与战略转移

随着美国加征关税措施落地,中国推动跨境电商(CBEC)出口的力度可能会持续加大。说是“加大力度”,不如说是被逼无奈。拼多多旗下的Temu,阿里巴巴旗下的全球速卖通,这些平台表面上是帮助中国制造的消费品走向世界,骨子里却是中国企业在美国市场受阻后,寻找新出路的无奈之举。

今年第一季度,中国对美出口占其对海外出货总量的比例从去年同期的13.7%降至13.5%。 0.2%的下降,也许在官方报告里微不足道,但背后反映的却是中国企业对美国市场信心的动摇。Temu、Shein和全球速卖通们正在转向其他市场,这既是主动出击,也是被动防御。与其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不如分散风险,寻找新的增长点。

欧洲:一片应许之地?

“这些平台在欧洲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在欧洲,类似美国亚马逊这样深耕本土的竞争对手较少,而随着这些平台在该地区不断丰富产品供给,这一趋势料将持续。” 这段话听起来很美好,但仔细想想,欧洲真的是一片应许之地吗?

欧洲消费者真的会长期接受Temu、Shein们提供的廉价商品吗?欧洲的监管环境,劳工标准,环保要求,真的会允许这些平台像在美国一样野蛮生长吗?我对此表示怀疑。欧洲市场对产品质量,品牌价值,知识产权的保护更加严格,中国跨境电商想要在欧洲站稳脚跟,绝不仅仅是靠低价倾销就能实现的。

数据游戏:GMV背后的猫腻

根据Sensor Tower的最新月活用户数据,彭博行业研究使用人均GDP对各国数据进行调整,推断出各市场对商品交易总额(GMV)的潜在贡献。这种数据分析看似科学,实则充满了主观臆断。人均GDP高就一定代表购买力强吗?月活用户多就一定代表GMV高吗?

数据可以被操纵,可以被包装。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这些GMV背后,平台付出了多少营销成本?商家牺牲了多少利润?有多少退货率?有多少差评?这些数据才是真正反映平台运营状况的关键指标。 Temu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度已从两年前的99%降至41%,这固然是多元化战略的成果,但背后也反映出Temu在美国市场增长的瓶颈。而阿里巴巴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度则在全球速卖通和阿里巴巴国际站的推动下,从2022年底的23%上升至今年3月的25%,这又是为什么?是速卖通在美国市场找到了新的增长点?还是阿里巴巴在其他市场遇到了更大的阻力?这些问题都需要更深入的分析。

价格优势的迷思:低价倾销的恶果

关税大棒下的苟延残喘

“在美国对中国制造的进口商品加征20%关税后,拼多多旗下Temu、Shein和阿里巴巴旗下全球速卖通在美国市场相较于亚马逊依然保持价格优势,表明它们在该市场仍具竞争力。” 这句话简直是自欺欺人。 保持价格优势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压缩成本,压榨供应商,牺牲质量,甚至是不惜亏本也要抢占市场。

这种所谓的“竞争力”,是建立在不公平竞争的基础上的。 它不仅损害了美国本土企业的利益,也透支了中国制造业的未来。 长此以往,中国制造将永远摆脱不了“廉价”、“低质”的标签。 我们难道不应该反思,这种以低价换市场的模式,真的可持续吗?

小额豁免的终结与平台的豪赌

“在美国总统特朗普取消小额货物的最低限额关税豁免之后,这一关税政策的影响将波及更多商品。以一件工厂价为2美元的中国制造T恤为例,过去将T恤直接销售给美国消费者并享受关税豁免的那部分商家,现在可以与拼多多和阿里巴巴合作,提前规划将货物以批量方式运送至美国仓库。根据我们的情景分析,这种方式可将货运成本降低93%以上,尤其是在选择海运(而非更昂贵的空运)的情况下。在美国加征关税后,T恤零售价只需上调15%即可保持利润率稳定。”

这段分析看似精明,实则充满了风险。 拼多多和阿里巴巴赌的是什么? 赌的是美国消费者对廉价商品的依赖,赌的是自己强大的物流能力,赌的是中国政府对跨境电商的支持。

但他们有没有想过,一旦美国消费者开始追求更高品质,一旦物流成本上升,一旦政府政策发生变化,这些平台还能维持住这种“价格优势”吗? 这种把命运寄托在外部因素上的豪赌,最终可能会让这些平台付出惨痛的代价。

物流竞赛:烧钱换市场的畸形繁荣

保税仓:饮鸩止渴的自救

此前,中国电商卖家利用美国较高的最低限额关税豁免门槛,不仅规避关税,还避开了复杂的海关程序和库存协调。如今这些优势不再,这些卖家可能会与平台展开更密切的合作以优化成本。这可能促使拼多多和阿里巴巴加快资本支出,以拓展其服务范围。

拼多多正在通过增设自营或由第三方合作伙伴运营的保税仓来强化其在中国以外的物流能力,以帮助卖家降低成本并提升海外配送速度。 这看似是解决物流瓶颈的有效手段,但背后隐藏着巨大的风险。 保税仓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需要精细化的运营管理,稍有不慎,就会变成巨大的负担。

更重要的是,过度依赖保税仓,可能会导致中国跨境电商对海外市场的反应速度变慢。 如果所有的商品都提前囤积在海外仓库,那么企业就很难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产品策略。 这种“先囤货,后销售”的模式,真的比“按需生产,快速反应”的模式更具优势吗?

菜鸟的挣扎:补贴能走多远?

阿里巴巴的物流业务菜鸟则提供批量运输折扣,并为特定退货服务提供补贴,同时不断提高其在美国的分拣处理能力、扩大配送范围。 菜鸟的努力值得肯定,但补贴并非长久之计。 靠烧钱换来的市场份额,终究是不牢固的。

更令人担忧的是,菜鸟的补贴政策,可能会扭曲市场竞争,让其他物流企业难以生存。 这种以牺牲行业整体利益为代价,换取自身发展的做法,是否符合阿里巴巴的企业社会责任?

而且,菜鸟在美国的扩张,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美国本土物流企业实力雄厚,市场竞争激烈,劳工成本高昂,监管环境复杂。 菜鸟想要在美国站稳脚跟,绝非易事。 最终,菜鸟的“物流竞赛”,很可能变成一场无休止的烧钱游戏,最终落得两败俱伤的下场。

请发表您的评论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不容错过
Powered By chaguolai.com